港澳台生如何也如同内地高考状元一般选择港大【浙江港澳台侨联考培训】

标题:港澳台生如何也如同内地高考状元一般选择港大【浙江港澳台侨联考培训】 | 时间: 2013年10月02日 | 分类:港澳台侨联考新闻

          香港大学近日透露,港大已确定录取内地省级高考头名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头名、上海和湖南文理科头名等,相比去年人数增加近一倍。港大今年将为30名内地优秀学生提供每年16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


        香港高校自1998年开始到内地招生以来,规模越来越大,风头越来越劲是不争的事实。连续数年,年年都有十余名高考状元被港大收入囊中,今年又有多达11名状元 “弃”北大清华而上港大,不能不让自诩教育质量内地“第一”的北大清华汗颜。笔者以为,这种现象揭露的其实是内地“一流大学”的“老底”。


第一个“老底”,对于优秀学生的奖金激励不够。香港大学年年拿出天价奖学金来奖励内地学子,而且奖金优厚,去年香港大学颁发的入学奖学金中,全额奖学金为50万元港币,基本可解决内地学生在港大就读时期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并不输于内地教育质量甚至更高的情况下,巨额奖学金的诱惑自不待言,学子们当然会“义无反顾”。这样的现实就在于,北大清华和港大相比就是办学和引进人才方面的“掣肘”,表面上看是钱多少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可以拿多少钱来办教育的问题,进而体现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否。这恰恰是北大清华抢状元时拼不过港大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老底”,是国内再优秀的大学也过多地受着行政化办学模式的影响,这是机制所限、先天不足,对于追求更多实现自由学习氛围的学生就变成了硬伤。就高校管理机制问题,学者汪丁丁曾愤而拍案道:“愚蠢的管理体制产生愚蠢的管理方针。”窥一斑而知全豹,不排除在教育机制和学习机制方面,北大清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惯例有待改进。


第三个“老底”就是发展机会。不是说北大清华没有 “机会”,而是长远的、更大的发展机会,香港大学提供给学子的相对更好些,比如比内地大学更灵活的交换生制度、更广阔的就业途径和机会。这些现实问题,北大清华往往难以和港大媲美,沦落下风也就不奇怪了。毕晓哲

不惯孩子的“港大” 为何受孩子追捧


今年香港大学内地招生堪称“收获丰硕”。截至目前,港大已确定录取内地省级高考头名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头名、上海和湖南文理头名等。


高考已经结束了,围绕状元展开的招生竞赛激战方酣。人们注意到,香港大学今年又成为热门学校,目前已确定录取各地状元11名。而去年香港大学也录取了10名内地高考状元,约占内地状元总数的1/7。


人们粗一看,以为港大也特意来挖高考状元,事实恰恰相反——港大并不稀罕状元。早在2005年,就有11名各省市高考状元申请入读港大时被拒绝。理由是:港大对高考分数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港大不会收录“书呆子”。


港大此举当时颇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内地多年来,凡是各地的高考状元,完全可以任意挑选名牌大学,各高校也为吸引“状元”进校,招数迭出。


并不稀罕状元的港大却没有令考生望而却步,反而有更多的考生希望到港大就读,这是为何?


内地的学子最有发言权。北京的李氟钠2002年作为清华新生参加了赴香港大学学习的选拔,虽然他高考分数不高,但凭着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笔试和面试,进入香港大学化学系。李氟钠说:“在国内读书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在港大许多事情都逼着你去做。”


人大毕业后来到香港大学任助理教授的刘俏认为,港大的优势首先在于国际化。港大50%的教师都是来自海外,包括美国、欧洲等,教授的能力都是得到国际认可的,达到美国顶尖学校水平。反观国内的一些名校,教材老化,信息封闭,教师视野狭窄,质量当然有差距。今年北京三名女生并列文科高考第一名,但这三名女生全部放弃北京大学选择去港大就读。其中一名学生的家长就向记者披露,孩子选择港大是想尝试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


事实上,港大和国内高校对待高考状元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取向:港大更注重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并不在乎有多少状元就读;而国内学校比较看重学校的名气,就读状元的多少似乎被当做教育质量、学校影响力的一个标尺。


眼下,尽管内地名校地位没有因为部分优质生源流向香港高校而被“撼动”,但香港高校参与招生竞争带来的“鲇鱼效应”,也不应忽视。虽然能到香港大学就读的考生还很少,但内地高校不应对许多优秀考生首选香港大学透露出的信息“麻木”。尤其是部分内地高校,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轻视教学质量,过分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有的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陈旧,教学方式比较僵化,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这些现象不改变,内地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竞争力、影响力恐怕就难以得到根本改观。

状元“私奔”港大图的啥


今年高考,北京三名女生以676分的相同成绩,巧合的并列文科第一名。更巧合的是三名状元全部选择放弃就读北京大学,都选择去港大就读,并且全部获得每年16万港币全额奖学金。


代表着国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北大清华是多少学子心目中的圣地,未名湖、清华园等耳熟能详的名字激励着多少学子熬过十年寒窗,但在近几年港澳台高校大举“入侵”的背景下,这些高校绝对霸主和状元们不二选择的地位正在逐渐动摇。


        随着港台名校加入到大陆优质生源争夺战中,高分考生在选择名校的过程中无疑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更多的优秀学生到港台读书也是大趋势,不过今年北京三位状元选择集体“私奔”似乎还是格外引人关注。


       如果说选择港台的目标是巨额奖学金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如果高分考生选择北大清华的话,各种奖励条件也相当诱人。例如,有地方政府开出几十万元奖金对考取北大清华的考生进行奖励,甚至不惜动用行政手段对考生报考进行干预,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把高分考生都赶进国内名校,可见奖金并不是选择港台的原动力。


        正如其中一位状元梁倩说:“选择港大为体会与国内不同的教育体制。”这或许代表了很多高分考生共同的心声。


       不过说“体会与国内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如说是这些高分考生对国内教育制度的担忧(当然这样的担忧并不是单指向北大清华)。在经历了高考之后,已经被考试所累的高分考生或许希望换一种求知的方式,这是沿袭应试教育思路的高校不能满足的。僵硬的学科设置既不能体现时代变化也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很多教授们用的教案都是几十年的文物,高校学术腐败科研造假等等的劣迹让即将跨入大学的高分考生颇为失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是被“逼走”的。


            反观港台地区,灵活的高校专业设置紧随市场变化,能够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地区经济发达,就业前景光明;更具吸引力的是高校办学制度与欧美教育接轨,联合办学项目多,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留学欧美的机会,这都是国内高校不可比拟的。


          高分考生选择港台就读本不奇怪,但当“巧合”屡屡发生,众多状元集体“私奔”港台,造成高分考生群体性的流失就不正常了,因为这反映了国内高校吸引力的下滑,教育的改革者们应该从中觉醒。 

         

本文标题: 港澳台生如何也如同内地高考状元一般选择港大【浙江港澳台侨联考培训】 | Tags: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